返回博客列表

论文选题真的很难吗?聊聊我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

·
橡皮写作团队
·
·
14 分钟阅读

论文选题真的很难吗?

说实话,我见过太多同学在选题这件事上卡住了。

有个学弟去年跟我吐槽,说他光是确定选题就花了快两个月,导师也不太给具体建议,就说"自己多看看文献"。然后他就真的去看文献了,结果看了几百篇,反而越看越迷茫,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。

这种感觉我太懂了。当年我自己做论文的时候也是这样,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研究,就是不知道自己该研究什么。

后来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,发现其实选题这事儿,有些方法确实挺管用的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。

从综述论文开始,这招真的好用

先说个最实用的方法——看综述论文。

不过这里有个技巧,不是让你去通篇精读那种几十页的综述,那样效率太低了。你重点看两个地方:一个是"未来研究方向"那部分,一个是文章最后的"讨论"部分。

为什么?因为综述作者通常会在这些地方明确指出,当前研究还有哪些空白,哪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。这些空白点,就是你的选题机会。

我当时找选题的时候,就是这么干的。看了几篇我们领域的综述,发现有篇文章提到"XX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"。我一想,诶,这不就是机会吗?于是就顺着这个方向去找,最后确定了自己的题目。

对了,看综述还有个好处——它会引用很多相关研究,你可以顺着这些引用去找更多文献。这比你自己漫无目的地搜索效率高多了。

选题不能太大,这是真理

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,就是选题太宽泛。

比如"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",这种题目看起来挺好的,但实际上你根本写不完。人工智能包括哪些技术?教育包括哪些层面?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?这么大的范围,写个博士论文都不一定够。

所以我的建议是,一定要把题目缩小、缩小、再缩小。

怎么缩呢?你可以限定研究对象,比如从"大学生"缩小到"某某大学的大一新生";可以限定研究内容,比如从"学习效果"缩小到"英语写作能力";还可以限定研究方法,比如"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"。

我见过最极端的例子,有个师兄的题目是"XX省XX市XX区三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调查研究"。虽然这题目看起来有点长,但你会发现,每个限定条件都很明确,研究范围清清楚楚的,做起来反而容易。

导师这关怎么过?

说到导师,这可能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。

有些导师确实不太会直接给你选题,总是让你"自己想想"。这时候该怎么办?

我的经验是,你不能空着手去找导师,得准备几个备选方案。比如你看了一些文献之后,自己初步想了三四个可能的方向,然后把每个方向的大概思路整理一下,找导师讨论。

这样做有两个好处:一是表明你确实下了功夫,不是两手空空来要答案的;二是给导师一个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,他会更容易给出建议。

我当时就是准备了四个备选题目,跟导师聊的时候,他一看就说"第二个不错,可以往这个方向想"。然后我们就具体聊了聊第二个题目可以怎么做,导师还给了不少具体的建议。

还有啊,跟导师沟通的时候,最好能说出你选这个题的理由。比如为什么觉得这个题有研究价值,你打算怎么做,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,等等。导师看到你思考过这些问题,会更愿意给你指导。

兴趣真的很重要

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一点——选题最好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。

我有个同学,当初为了好发表,选了一个"保险"的题目,就是那种研究得很成熟的领域。结果写了没多久就觉得特别枯燥,每天对着电脑都是煎熬,拖到最后才勉强交稿。

相反,另一个朋友选了个相对冷门但自己很感兴趣的题目,虽然查资料什么的都挺费劲,但整个过程她都挺享受的,论文写得也特别用心。

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,还是尽量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。这样你做起来会有动力,遇到困难也更容易坚持下去。而且说实话,真正感兴趣的东西,你才会愿意深入研究,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更有深度。

当然了,兴趣和可行性之间得找个平衡。不能完全跟着兴趣走,也得考虑实际条件。比如你对某个问题特别感兴趣,但需要的数据根本拿不到,那也没办法,只能退而求其次。

数据的事得提前想好

说到数据,这个真的很关键。

我见过不少人,选题的时候没考虑数据来源,等到真正要做研究了才发现,需要的数据根本搞不到。这时候要么重新选题,要么硬着头皮想办法,反正都挺麻烦的。

所以在确定选题之前,你最好想清楚:你的研究需要什么数据?这些数据从哪里来?容易获取吗?

如果你的研究需要问卷调查,那你得考虑能不能找到足够的样本。如果需要实验数据,那实验条件是否具备。如果需要企业数据,那有没有相关的渠道或资源。

这些问题想清楚了,选题才算靠谱。不然就是给自己挖坑。

对了,现在有些公开的数据库挺好用的,像政府统计数据、上市公司年报之类的,都可以免费获取。如果你的选题能用到这些公开数据,那会省事很多。

跨学科研究是个思路

这个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,但确实值得考虑。

跨学科研究的意思是,把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结合起来。比如你学管理的,可以结合点心理学理论;学经济的,可以加点社会学视角。

为什么说这个思路不错?因为很多单一学科的问题研究得太多了,想找创新点挺难的。但如果你换个角度,用另一个学科的理论来看问题,可能就会有新发现。

我有个师姐就是这么做的。她本来学教育学的,后来发现她们领域很多研究都是定性的,缺少数据分析。于是她就学了点数据科学的方法,用机器学习来分析学习行为数据。这个角度在当时挺新的,论文发表得还挺顺利。

不过跨学科也有难处,你得花时间去学另一个领域的知识,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辛苦。所以要量力而行,不要贪多。

AI能帮上忙吗?

最近很多人问我,AI写作工具能不能帮助选题。

说实话,这个我试过。像我们做的橡皮写作,确实可以根据你的研究方向,给你一些选题建议。它会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,找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。

不过我觉得吧,AI更多是个辅助工具。它能给你灵感,帮你快速梳理思路,但最终的选题还是得你自己拿主意。毕竟你最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,有什么资源,导师能提供什么支持。

我用AI的方式一般是这样的:先自己初步想几个方向,然后用工具帮我扩展一下思路,看看有没有遗漏的角度。或者当我对某个领域不太熟悉时,让AI帮我梳理一下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可能的研究方向。

总之就是,把它当作一个辅助手段,而不是全靠它。

别想着一步到位

最后说一点,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——选题这事儿,很少有人一次就选得完美的。

我自己的题目也是改了好几次才定下来的。一开始想的太大,导师说做不完;缩小了又觉得没意思;后来又改了改研究角度,才算是满意。

这个过程挺正常的。你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,非要一开始就想出个完美的题目。可以先有个大概方向,然后在文献阅读和导师沟通的过程中,慢慢调整优化。

有时候甚至在写开题报告的过程中,你还会发现新的问题,然后再调整选题。这都很正常,不要觉得是在浪费时间。

说到底,选题就是个不断尝试、不断调整的过程。关键是要开始动手,而不是一直空想。

写在最后

论文选题确实不容易,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。

记住几个要点:多看综述找空白,题目一定要具体,提前考虑数据问题,跟导师主动沟通,最好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。

然后就是,别想太多,开始动手吧。看着看着文献,跟导师聊着聊着,慢慢就有思路了。

对了,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方向,也可以试试用AI工具辅助一下,说不定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。我们的橡皮写作就有这个功能,可以根据你的需求生成一些选题建议,还挺方便的。

选题这关过了,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。加油!